王羲之他的故事50字(热门3篇)

投稿:小范

王羲之他的故事50字 第1篇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1)

照现在的说法,王羲之应该进大学的少年班,也就是属于神童,

多少年才出一位的人物。在他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

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

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按照

《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

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己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

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

的。”王羲之的父亲也认为这个孩子不寻常,更加刻意培养他的书法

修养。

王羲之小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

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

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

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

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

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

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

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苦学的故事直接影响了他的儿子王献之,并且了“我儿

写尽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吃牛心的故事

这个故事留传不是很广,但说明那个年代,人们不以年龄和官

职看待人,呵呵,似乎从现代人强多了。

王羲之的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晋朝有位名人,是后来做了尚书

仆射的周(yǐ)。王羲之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天到周家拜访,碰巧遇到周在家中宴客,王羲之年幼,当然敬陪末座了。晋朝的名

贵食品,是炙牛心,炙烤到芳香扑鼻时,便用刀割下一块块来吃。而

当周首先割下一块牛心时,大家都看着他先赏给谁。他们都想不到,

周切下的第一块牛心,是给年少的王羲之。

呵呵,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周先生为了巴结如日中天的王氏权

贵而爱屋及乌的一种小把戏,当然我这是小人之心度君子这腹。其实

上,那个朝代的人,以清高为最高准则,是不会这玩这种小儿科的。

后来王羲之也是看不起他的老丈人的,老丈派人来考察夫婿了,王

羲之反而把肚皮露出来吃着东西,这样的反而被绣球打中了脑袋。

王羲之的故事(3)

王羲之吃水饺的故事

江南的小吃美着呢,王羲之自举家搬到江南后,练习书法之余,

经常到街头闲逛,看看景色,尝尝小吃。这天他在街头正走着,忽然

香气扑鼻,快走几步后,发现是一个小吃店。车水马龙,门庭若市,

抬头一看,楼匾写着“鸭儿饼子铺”,饼子,即是如今的水饺了。鸭

儿饼,应该是像鸭子的水饺了。而门的左右分别写着“经此过不去”

和“知味且常来”。王羲之酷爱鹅,如今见了鸭儿,自然也要欣赏欣

赏了。

王羲之吃完水饺之后,倒是觉得水饺极之美味,而且一个个饼

儿像鸭子般浮在汤水上,果然不愧了“鸭儿饼子铺”的名号。只是觉

得店号“鸭儿饼子铺”虽然好听,书法却是极差。至少比自己的差多

了。吃完水饺之后,他经过厨房绕过一道墙壁,看见店主是一位白发

苍苍的老婆婆,只见她一边擀水饼皮皮,一边包馅,包完一个便往

墙上丢,厉害之处就是,她并不看,也不用瞄准,仅是随手一扔,

饼子就都不偏不倚落入大锅之中。

王羲之大惊,忙问老婆婆有什么绝招。老婆婆的回答和我们熟知

的卖油翁的回答差不多,意思是说没有什么诀窍,只要认认真真踏

踏实实地做一件事,自然就成功了,并且知道了婆婆包水饺包了五

十年,任何一招一式都烂熟于胸。王羲之是聪明人,他觉得这老婆婆一定是神仙,是下凡在点化

他,他忙给老婆婆的店写上新的对联,回家苦练他的书法去了。终于

成为绝代宗师

王羲之的故事(4)

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我们都打小学起就学习执笔姿势,以前可不是这样,大家都是

个性十足,例如王羲之握笔就是把食指压在毛笔的笔管的最上端,

食指高高挑起,如同高傲的鹅头。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想起了王羲之爱鹅的故事,是的,他确实

爱鹅,爱鹅的体态,鹅影响了他的书法,也影响了他的操守。他认为

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

笔,运笔的道理。所以他的老家(山东临沂王羲之故居)有鹅池。

话说王羲之的书法已经大成,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

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

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

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

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

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

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其实,这个道士是有意而为之,道士很想得到一本王羲之手书

的黄庭经,但当时王羲之一是权贵家族,而是书法早已名声在外,

要想直接索取那是万万不能的,于是道士就根据王羲之爱鹅的故事

想出了这么一个捷径,真是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王羲之他的故事50字 第2篇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

刘、何二说,情节悬异。一般以为,何说漂浮失实,刘说翔实可信,骗取与耳语没有了。两者情节虽异,但《兰亭序》真迹埋入昭陵,说法却一致。

此事又有余波。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

王羲之他的故事50字 第3篇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小时候机智过人,深得大将军王敦喜爱,经常陪着大将军一起在床上睡觉。

有一次,王敦早上先起床,没多久,一个叫钱凤的人就进来了。王敦命奴仆全部退下,剩下他们两人商量大事。商量啥这么紧张呢?原来在商量谋反的事情,由于事情重大,两人聊起来后,王敦竟然忘记王羲之还在床上睡觉。

其实王羲之在他们聊天的时候就已经醒了,他意识到如果让他们知道自己偷听到这两人谋反的事情,肯定难逃一死,为了保命,他只好在自己脸上和被子上涂满口水,假装一副睡得很死的样子。

果不其然,王敦他们聊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想起床上还睡着一个人,如果此人将消息透露出去,自己肯定满门抄斩,于是大惊道:“事到如今,只能杀掉这个小家伙了!”

等他们掀开蚊帐,看到王羲之满脸和掉了一被子口水后,以为他睡熟了,什么都没听到,于是大舒一口气,放弃了杀掉小王羲之的想法,王羲之因此保住一命。

评论:遇事不要慌,沉着冷静想办法才是正确之道!

本故事出自《智囊全集》第二集中的“王羲之污面保命”。每天一文,与大家一起领悟古人智慧,提升自身境界!

对于惊险又有趣的故事,大家有什么要说的吗?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区留言回复,我们一起分享!